你知道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最近说了什么吗?他公开表示对付最好的办法是核潜艇,还嘲笑中国的核潜艇技术落后。英国人也不甘示弱,在派出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前往印太之前,英媒更是狂妄地宣称他们的机敏级核潜艇是世界上最优秀、最有攻击力的武器,中国根本发现不了它们。
就在这时,中国的无人量子磁力仪就问世了!这下美英的核潜艇恐怕要无处藏身了?这项技术到底有多厉害?它为何能让美英潜艇专家如此紧张?
先简单说说为啥核潜艇这么牛。现代核潜艇被称为海洋中的掠食者,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三大优势:隐蔽性强、续航力长和打击力猛。
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可以在水下连续航行三个月不用补给,最大下潜深度超过400米,而且噪音极低。美国最先进的海狼级核潜艇在全速航行时的噪音,据说还不如一般海洋背景噪音大!
这就像一个忍者,不仅能憋气超久,还会隐身术,简直就是水下界的夜魔侠。
英国的机敏级核潜艇也不差,排水量约7400吨,装备有38枚鱼雷和战斧巡航导弹,据称其声学特性比美国的洛杉矶级潜艇还要好,在水下航行时的噪音只有97分贝,比家用电冰箱的噪音(约50分贝)只大不到一倍,但传播距离却远小于其他潜艇。
这种水下幽灵确实很难对付。传统反潜手段主要是依靠声呐和磁异常探测,但声呐在复杂海况下效果大打折扣,磁异常探测又受到地球磁场影响,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如南海,探测难度更大。
就在美英潜艇自信爆棚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带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据香港《南华早报》4月24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在学术论文中披露,一种搭载量子磁力仪传感器的无人设备已在海上试验中取得成功,而且精度非常高!
这个量子磁力仪是什么神奇装备?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基于量子效应的超高灵敏度磁场探测器,能够探测到微弱至极的磁场变化。传统的光泵磁力仪(OPM)在南海等低纬度地区效果不佳,因为这些区域的地磁场几乎与地表平行,当传感器的光轴与磁场线太接近时,信号会急剧减弱,形成所谓的探测盲区。
更妙的是,这种设备被安装在无人平台上,可以长时间在海上执行任务,无需冒险派出昂贵的反潜舰机。这简直就是给反潜部队装上了千里眼!
中国科学家的创新不止于此。今年2月,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种探测潜艇的新方法——通过潜艇尾流产生的磁场来追踪潜艇。
潜艇在水中航行时,会产生一种V字形的尾流。这些尾流中的海水离子会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形成微弱但可探测的磁场变化。这些变化就像潜艇的数字指纹,与潜艇的吨位、航速和深度有直接关系。
研究发现,当潜艇速度提高2.5米/秒时,尾流磁场强度会增强十倍;当潜艇深度每降低20米,磁场强度就会翻倍。此外,潜艇的设计也会影响磁场特征——越细长的潜艇,产生的磁场越弱;反之则越强。
反潜技术和潜艇技术一直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二战时期,盟军使用简单的水听器和深水炸弹对付德国U型潜艇。冷战期间,声呐技术大发展,主动声呐能发出声波并接收回波,被动声呐则只接收潜艇发出的噪音。
但潜艇也在不断进化。从柴电潜艇到核潜艇,从高噪声到低噪声,从单一任务到多功能平台,潜艇设计师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宝贝更安静、更隐蔽。
美国海军曾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静音技术,包括泵喷推进系统、隔音瓦、弹性安装的机械装置等,使得现代核潜艇的噪音水平比早期版本降低了100倍以上。
然而,这场技术竞赛永无止境。就在美英潜艇慢慢的变安静的同时,中国科学家绕过了声学探测这条路,转而从磁场角度切入,开辟了反潜技术的新篇章。
这就像是猫一直盯着老鼠洞,结果老鼠从通风管道溜了出来,而中国的猫恰好在通风管道安装了传感器。美英潜艇专家们肯定要挠头了:这下该怎么办?
中国这项技术突破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来在量子物理、海洋科学和军事技术等领域积累的结果。
2017年,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就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20年,中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实现了量子优势。而今天,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开始在军事领域显现威力。
反潜能力是海军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南海水文环境和技术限制,中国在这一领域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但随着量子磁力仪等新技术的突破,这一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已实现了超越。
这项技术突破可能带来什么样的战略影响?首先,它将极大的提升中国在南海等区域的反潜能力,削弱美英等国核潜艇的战略威慑作用。
其次,它将改变水下战争的基本规则。传统上,核潜艇被认为是最隐蔽、最难对付的武器平台之一。但量子磁探测技术的出现,可能使这一认知需要修正。就像雷达的发明改变了空战一样,量子磁力仪可能重塑水下战争的面貌。
它将迫使潜艇设计理念发生变革。未来的潜艇设计可能不只关注声学隐身,还应该要考虑如何减少磁场特征。这可能会引起潜艇设计更为复杂,成本更高,进一步拉大各国在水下力量方面的差距。
最后,它将促进国际军事技术竞争向更高维度发展。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前沿领域将成为各大国争夺的焦点,科技竞争的烈度可能进一步加剧。
随着量子磁力仪技术的突破,我们大家可以展望反潜技术的下一个发展趋势。可能的趋势包括:
多传感器融合:未来的反潜系统可能综合利用声、光、磁、电等多种传感器数据,通过AI算法实现更全面、更准确的目标识别。
无人化和网络化:大量低成本的无人平台可能形成反潜网络,覆盖关键海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视。
太空-海洋一体化:卫星观测与海上/水下探测相结合,构建从太空到海底的立体监视体系。
这些发展趋势都将使潜艇的行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水下领域的透明度将不断提高。
当美英正在高调宣扬他们的核潜艇有多么先进时,中国科学家悄然取得的这项突破无疑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这再次证明,在国家安全领域,真正可靠的只有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需要继续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只有掌握了关键的钥匙,才能真正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江苏一干部谢某某违规审批为企业节省200万,当地通报: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未谋私利,被容错免责并晋升(江苏新闻)
江苏一干部谢某某违规审批为企业节省200万,当地通报: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未谋私利,被容错免责并晋升(江苏新闻)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旗下短视频产品 】
“外军看见我们起来了之后,他们想从气势或一些方面压倒我们。我们肯定不能退让!”一次,外军机逼近我国领空,歼-20飞行员迅速由训转战,接替升空,起飞迎敌。经过数轮激烈攻防,我方战机最终逼退外军机。
乘客被闷到砸窗求生,铁路部门却回应:没达到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K1373列车空调宕机3小时,通报称车厢温度为31℃,但多名乘客实测高达38到40℃。在密闭、缺氧、高湿的环境中,多人出现中暑、呕吐等症状,多次请求开门通风无果,有乘客最终选择砸窗,结果被铁路方面批评教育。
舰载机以制空作战、对海突击、对地精确打击等中高空任务为使命,是航母编队中最锋利的“牙齿”,直接决定着航母编队的战斗能力。2022年5月,在执行远海任务时,辽宁舰遭外军双航母夹击。
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山东舰在完成远海实战训练后又解缆起航,访问香港。
南航机长伤人后坠亡,网传其能力排查不合格(大风新闻)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旗下短视频产品 】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飒】当地时间7月5日,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文称,“美国党”于当日成立。
日前,一位香港市民在山顶奋力挥舞五星红旗迎接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的画面瞬间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获得无数网友点赞“看到挥舞国旗的同胞真的特别感动”“泪目了!点赞挥旗哥”……这位香港市民,找到了!
6月24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宣布9月3日在首都举行盛大阅兵式。这次阅兵由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组成,参阅的所有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此次阅兵会有哪些看点、亮点、燃点?下面一起通过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几次盛大阅兵,从中寻找答案。